中国科技出行企业“碳中和”之路——穷山距海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前言 2020年9月,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“2030年前达到峰值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借此中国担负起了引领世界经济“绿色复苏”的大国重任;同时也向其他各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
2020年9月,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“2030年前达到峰值,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。借此中国担负起了引领世界经济“绿色复苏”的大国重任;同时也向其他各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,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作为中国主要的碳排放来源,交通出行领域率先实现“碳中和”显得尤为重要。随着新能源动力、高阶智能网联等技术的发展,交通出行企业逐渐科技化,多元化发展。那么科技出行企业要如何助力中国“碳中和”的发展呢?
2021年8月23日,亿欧智库正式发布《2021中国科技出行企业“碳中和”发展研究报告》,重点研究中国科技出行企业如何进行企业自身“碳中和”发展的同时,推动绿色出行方式的发展。该报告研究车企、出行服务企业、出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补能及配套服务企业“碳中和”发展举措,并总结科技出行企业碳中和实现路径。
“中和”之前,“达峰”是否如期而至?作为“碳中和”实现的先决条件,“碳达峰”的目标实现显得至关重要。欧洲部分国家已经“碳达峰”多年,其拥有几十年充足的时间进行“碳中和”。而当下中国仍处在“碳达峰”爬坡阶段,因此,中国实现“碳中和”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在2030年实现“碳达峰”。然而这个“小”目标,中国真的可以轻松拿下吗?
亿欧智库认为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描述。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中国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存在倒“U”型关系,而最高点的转折处则可以理解为“碳达峰”的节点。
目前全球共有46个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,其中大部分国家在实现碳达峰时,人均GDP约为2万美元;通过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可以假设2万美金位于倒“U”曲线的峰值拐点处。
通过亿欧智库对中国实际人均GDP的预测,中国将于2031年达到“碳达峰”。亿欧智库对碳达峰时间节点的预测基于人民币与美金的汇率为6.5,若此后汇率继续增长,中国的“碳达峰”实现的时间节点将继续推迟。由此可见,2030年实现“碳达峰”对中国现阶段发展来说,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。
如何提速“碳中和”?基于对中国“碳达峰”时间节点的预测,亿欧智库认为中国“3060”目标的实现具有挑战性。
为此,中国的“碳中和”发展之路仍需要提速。科技出行领域作为中国“碳中和”发展的“试验田”,其“碳中和”的发展实现离不开政府端的引导,也离不开企业端的努力,更离不开居民端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。
政府端:
亿欧智库认为中国科技出行企业“碳中和”仍处于发展前期,需要相关政策进行监管;同时应推出相关辅助性政策促使各行业、各企业之间的联动,以保证各实施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更加顺利。
企业端:
亿欧智库认为科技出行企业作为中国出行领域实现“碳中和”发展战略目标的中坚力量,车企、出行服务企业、解决方案企业以及补能及配套服务企业四大类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,各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
这四类企业在科技出行领域相辅相成,涵盖了科技出行载力、出行方式、出行效率、补给方式。作为出行载力,车企提供出行载力工具,与出行服务平台企业、出行解决方案以及补能及配套服务企业达成合作,在推广新能源车型,优化新能源消费场景的同时,倡导绿色出行方式、缓解交通拥堵等问题,加速出行领域能源转型与节能减排。
出行服务平台企业与补能及配套设施服务企业的合作,可为补给站提供公域客户流量,增加补给站收入的同时,为新能源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补能环境与更加便捷的支付场景。
出行解决方案则是与车企合作,通过对传统出行方式进行赋能,利用智能驾驶、车路协同等技术,优化用户出行体验,为交通出行节能增效。
这四类企业结合自身特点与战略规划,制定了不同的“碳中和”发展策略。
车企:车企作为科技出行载力工具的供给方,自身的“碳中和”的实现是出行领域实现“碳中和”的前提。目前,全球多数传统车企已经对外宣布自身禁燃油汽车时间表,虽然中国车企稍有落后,但在2021年上半年也陆续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了“碳中和”战略发展相关举措。
文章来源:《企业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qyyj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907/1970.html